西方人常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科学精神,认为中国人就会之乎者也。这样的观点在国内还很有市场,不乏一些妄自菲薄的脑残粉。西方工业革命至今满打满算也就五百年,在这之前是黑暗的中世纪,说句地球是圆的都会被烧死的时代。至于中国人的科学精神,远的就不说了,捡个近点的说吧,距今一年二百多年的唐末时期,有个叫陆龟蒙的人,别看名字里有个龟,他却完整记录了蟹的生长规律。
 
对于陆龟蒙,看官们应该都很熟悉了,唐朝著名的文学家,和另外一个吃货皮日休,合称“皮陆”,是隐逸派诗人的代表。说到隐逸派,也是诗坛的知名门派,鼻祖就是陶渊明,孟浩然、王维都是这个门派里的扛把子。
 
从陆龟蒙的一些名号里就能看出这个门派的特点——“江湖散人”“天随子”,尤其是这个“天随子”的名号,取自《庄子》:“神动而天随”也就是听随自然的意思,最能体现这个门派的特点。陆龟蒙平时不爱交际,也不做官,没事在家写写诗,喝喝酒,钓钓鱼,日子过的那叫一个逍遥。说到这就让人纳闷了,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,他这么潇洒,钱从哪里来?这就要从陆龟蒙的家族说起。
 
陆龟蒙是苏州人,吴郡陆氏是中国历史上了不得的氏族。陆龟蒙的祖上是唐初宰相陆元方,此后陆元方家族便成为陆氏入唐后最显赫的一个分支。陆元方孙辈中有10人五品以上,3人三品以上,之后每代皆有五品以上官,晚唐时任三品以上官者仍有4人,1人人相。 按照唐朝公务员制度,五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,三品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,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。这样的家族背景,简直让人羡慕的发指。
 
陆龟蒙的家族之所以能在政坛如此显赫,并不是靠关系、找路子,关键是一个字:考。别乱想,是考试。陆元方“初明经,后举八科皆中”,其子陆象先“举制科高第”,陆元方从叔陆余庆“举制策甲科”,陆余庆子陆璨举明经,陆象先孙陆康又以明经入仕。陆氏家族历代都是玩学术的,正好唐朝科举重经学,这可算考到强项了。不过对于陆龟蒙而言,陆氏家族的这个套路非常不适合自己。
 
陆龟蒙一开始的时候也挺热衷科举,并且从小就精通各种儒家经典。但心理素质不行,临场发挥差。也不知道考了多少次,就是考不上。最后没办法,当时在中央监察部工作的老爹就给他找了份临时的差事,去给湖州刺史张博当助手。
 
也不知道是因为公务员考试失利受打击还是从小家庭溺爱,陆龟蒙性格孤傲,脾气很大。一看科举也考不上,又不想拼爹,跟人相处吧,还放不下与生俱来的优越感。陆龟蒙想想老家还有三十间房产,四百亩耕地,工人十余人,日子应该不会过的太差,还真就回家当农民去了。
 
回到家乡后,陆龟蒙就开始了上文中说到的生活。不过陆龟蒙还真就扎根农村,服务三农了。不仅参与劳作,还出了本书,这就是《耒耜经》,专门介绍农具,这本书和《汜胜之书》《牛宫辞》并称为“农家三宝”。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白馥兰说:“《耒耜经》是一本成为中国农学著作中的‘里程碑’的著作,欧洲一直到这本书出现六个世纪后才有类似著作。”(打脸了吧,脑残粉们)
 
陆龟蒙除了喜欢研究农业,对于钓鱼也是很有心得。根据多年垂钓经验,写了两本小册子专门介绍了钓鱼小技巧。其中在《渔具十五首》的序中,介绍了19种渔具,其中一个我们现在还能看到,这就是“罾”,抓蟹用的。长期在水边呆着,等鱼上钩的时间里,陆龟蒙就琢磨出了那篇著名的《蟹志》——
 
蟹,水族之微者。其为虫也,有籍见于《礼》经,载于《国语》,扬雄《太玄》辞、《晋春秋》、《劝学》等篇。考于《易》象,为介类,与龟与鳖刚其外者,皆干之属也。周公所谓旁行者,与参于药录食疏,蔓延乎小说,其智则未闻也。惟左氏纪其为灾,子云讥其躁,以为郭索后蚓而已。蟹始窟穴于沮洳中,秋冬交,必大出,江东人云:稻之登也,率执一穗以朝其魁,然后从其所之,蚤夜觱沸,指江而奔。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,曰蟹断(音假),其之江之道焉尔,然后奔纷越轶,遯而去者十六七。既入于江,则形质寝大于旧。自江复趋于海,如江之状。渔者又断而求之,其越轶遯去者又加多焉。既入于海,形质益大,海人亦异其称谓矣。呜乎!穗而朝其魁,不近于义耶?舍沮洳而之江海,自微而趋着,不近于智耶?今之学者,始得百家小说而不知孟轲、荀、扬氏之道。或知之,又不汲汲于圣人之言,求大中之要,何也?百家小说,沮洳也;孟轲荀扬氏,圣人之渎也;六籍者,圣人之海也。苟不能舍沮洳而求渎,由渎而至于海,是人之智反出水虫下,能不悲夫?吾是以志夫蟹。
 
挺长的一篇文言文,如果觉得看不懂,那就对了。古人写文章不像现在有的文人,又臭又长,言简意赅几句话,就表达了意思。这篇文章主要包含了两个主要信息:
 
一是记录了蟹的洄游习性。“蟹始窟穴于沮洳中,秋冬交,必大出。”什么意思呢?蟹本来生活在潮湿的洞穴里,秋冬时节,就会爬出来。并且还不是一只两只,一到那个时间段,蟹们都像定了闹钟一样,纷纷出动,往江里爬,游往大海,这便是“蚤夜觱沸,指江而奔”。  
 
 二是记录了当时抓蟹的场景。“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,曰蟹断”,调皮的人类在蟹洄游的路上设置各种障碍,用于抓蟹,这就是蟹断,现在叫蟹簖,在一二十年前的江南地区仍然可以看到。
 
《蟹志》作为中国较早研究蟹习性的文章,和后面我们要说的《蟹谱》、《蟹略》一起,成为中国蟹文化历史极其重要的参考史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