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已经被时光的波涛湮灭,可是中国最早的吃蟹记录,却还可以在历史文字中查找出来。
《周礼》有云:“共祭祀之好馐”;好馐就是珍贵美好的、有滋有味的食物,这种食物大家用来供祭祀之用。广泛而言,好馐是四时八节所吃的食物,例如荆州的腌鱼,青州的蟹胥,虽然不是六畜、六兽、六禽一类的常物,用来进献祭祀,也是一种孝道。青州即山东,蟹胥即蟹酱,“取蟹藏之,使骨肉解胥胥然也”,青州人吃了螃蟹,觉得好吃,是珍馐,于是把它骨肉骨肉捣散,和以盐,做成酱,慢慢享用,并用它来祭祀。这说明到了那个时候,青州人不只吃螃蟹,而且已经加工成了蟹酱,还说明了那个时候,不只青州人吃螃蟹、吃蟹酱了,而且周代的宫室里也吃螃蟹、吃蟹酱了。
那个时候是什么年代?《周礼》是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间春秋时期的书籍,而且从实际存在到形诸笔墨,从吃螃蟹到吃蟹酱,中间定还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,按此推算,周代宫室里吃蟹酱,特别是吃螃蟹,距今少说也有3000多年之久了。
据载,西周时期的先民吃饭是离不开酱的,既当菜肴,又当调味品,白煮的肉和菜要蘸了酱吃,以酱佐餐,所以孔子说:“不得其酱不食”。
那么,这类酱是怎么制作的呢?郑玄在《周礼》的注中道“必先膊干其肉,乃后莝之,杂以梁曲和盐拌匀,浸渍美酒,以泥封口,百日则成矣。”即:将肉晒干,然后捣碎,用酿酒用的曲和盐拌匀,浸渍美酒,装进小口大腹的容器,以泥封口,百日便可食用。推断,蟹胥当也是“盐藏酒渍”而成。到了宋代,蟹胥或称蟹酱的制作又有了新的改进,浦江吴氏《中馈录》说:“用生蟹剁碎,以麻油先熬煮,冷,并草果、茴香、砂仁、花椒、水姜、胡椒俱为沫,再加以盐、葱、醋等十味入蟹内,拌匀,即时可食。”增加了配料,缩短了时间,就更有风味了。